(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 今早,國務院任免了一批部級官員,其中一條引起了長安街知事APP的注意:免去張濤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職務。
回顧張濤的簡歷,他在今年5月20日由央行條法司司長升任副行長。剛過不到5個月,為什么就免職了?
大家的眼光不僅要在國內搜索,還要放眼全球。原來,7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發(fā)表聲明,建議任命張濤出任副總裁。7月底,IMF副總裁朱民離任,張濤于8月22日正式接任這一職務。
朱民與張濤的任職軌跡很相似,他于2009年10月從中國銀行副行長升任央行副行長,2010年6月18日被免職,隨后被提名為IMF副總裁,成為IMF歷史上首位來自中國的副總裁。IMF的高層都有在本國政府擔任高級職務的經歷,總裁拉加德曾任法國財政部長,第一副總裁戴維·普利頓原為美國總統(tǒng)特別顧問,因此來自中國的副總裁理應是“夠分量”的人物才對。從這個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張濤、朱民先升職為副部級,再去IMF就任的原因了。至于后來免職,則是應走的程序。
張濤此次就任還有另一層重要意義。IMF的最高管理層原本的結構是“一正三副”,按照慣例,總裁由歐洲人擔任,第一副總裁由美國人擔任,另外兩位副總裁來自其他國家。2009年朱民出任第四位副總裁,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被普遍認為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的影響力達到了一個新層次。但這次任職是臨時之舉還是常態(tài)的開端?當時不得而知。此番朱民卸任、張濤迅速對接,證明IMF高管有中國人一席之地將成為慣例,中國在世界經濟議題中的話語權得到鞏固。
IMF是世界頂級金融機構,在此任職不僅需要資深的金融行業(yè)從業(yè)經歷,能否與國際“接軌”也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朱民曾在1990年到1996年任世界銀行政策局的經濟學家(顧問),1995年至1996年兼任聯(lián)合國開發(fā)署“中國21世紀議程”首席顧問。
張濤有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國際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2011年9月,他接替何建雄,出任駐IMF中國執(zhí)行董事。一待就是3年多,直到2014年底回國出任央行條法司司長??梢哉f,他已經是IMF的“老人”了,總裁拉加德稱,張濤在IMF廣為人知,備受尊敬。
1995年1月至1997年6月,張濤在世界銀行總部(華盛頓)的政策研究局任經濟學家,研究領域包括孟加拉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和美國的金融和財政政策,以及收入分配和收入不平等問題。1997年到2004年,他作為亞洲開發(fā)銀行總部的高級經濟學家,主要負責亞洲開發(fā)銀行在阿塞拜疆、印度、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菲律賓、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經濟研究和援助項目。
拉加德還曾評價張濤具有很強的公共部門決策能力和嫻熟的外交技能。他也有豐富的國際金融機構工作經歷和卓越的溝通談判技巧,并對基金組織的政策和程序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
美國時間10月10日,張濤在華盛頓首次會見了中國的媒體記者,他呼吁大家不要對全球經濟太失望:“全球經濟增長沒有預期的那么好,但也沒有太大落差。”他還表示,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早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占比和貢獻度都占到大部分。但受發(fā)達國家增長疲軟拖累,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增長也不如過去。
這是張濤正式去職央行副行長前最近的一次亮相。(來源:長安街知事)